生鲜电商何以破局“冷冻期”
作者: 发布于:2016-03-31 12:42:22 点击量:
摘要:在商品网络化交易和便捷化运输的今天,生鲜电商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虽然目前生鲜电商的形势面临困局,但其依然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都将促使它们在未来市场中不断成长和向前迈进。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电子商务行业,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中国互联网的用户仅有10万人;三年后,互联网用户增长了40多倍,一度突破400万人;到2000年,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又再次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达到2225万人,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足足增长了200多倍,足以见得网络给社会带来的潜在客户市场到底有多巨大。
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在受众人数不断突飞猛进的今天,其应用与推广带给社会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极大的效益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电子交易手段,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并依靠自身实力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虽然计算机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电子商务仅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就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1999年,8848策划了著名的"72小时生存体验"事件,但当时仅有12名选手通过网络买到了豆浆产品。同年夏天,邵亦波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家C2C网站易趣。电商平台依然没有多数人注意到,甚至很多创业者都放弃了这条发展之路。然而,历经短短的十年时间,已经没有人不再认识这个电商交易平台,因为只要有钱,都可在淘宝上买到任何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的消费增长率也因电商的发展实现了连续16个月12%的增长速度。
生鲜"冷冻期"来临
生鲜产业也是电商领域中一个发展方向。不少客户通过商城优惠或者一些拼购活动,在这一平台上大量地购买这些产品。于是,生鲜产业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热捧,一时间,"九块九就包邮"的水果,拼团够一百人单价几元的优惠活动都在网络上变得十分抢手。多数顾客也都是冲着商城上的各种优惠活动而来,习惯了购买前对各家产品进行货比三家,最终做出一个符合自身意愿的选择。这样的发展态势对于生鲜企业而言,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消费者的比价就意味着想要吸引更多的客户就必须牺牲我们的利润。"一位商家无奈地告诉我们其生存现状。他坦言,"企业要活下来,不可能长期不赚钱。用户的宠溺度变得越来越高,购物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精打细算,生鲜生意不仅越来越不受宠,而且以后更难做了。"此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据最新出炉的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在近4000家涉农交易类的电商中,只有1%达到了盈利状态,绝大部分处于亏损。此外,到目前为止,一些网站对于生鲜投入业务,只是抱着试水的心态,并不敢投入大规模的资金用于运营,这些都足以说明电商平台对于生鲜网络交易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
记者在TMT创投资数据库"IT桔子"上查询到的生鲜电商数据显示,处于运营状态的200多家企业之中,显示只有不到40家拿到了A轮以上企业融资,而堵在种子天使轮或还没拿到融资的占据绝大多数。"生鲜电商是烧钱的行业,如果融不到钱的话,估计今年有很多企业的经营会出问题。"国内水果的电商天天果园的副总裁陈嘉杰这样说。
论体量、论规模,在国内成立7年之久的天天果园已是水果电商中的领先者,然而,在被问到"何时能够盈亏平衡"这一问题时,陈嘉杰坦言"不好说",并发出"生鲜电商看着挺热闹,其实市场渗透率才2%,消费者端并没有热起来"的市场感慨。目前,国内的生鲜电商的热潮远远没有来临,天天果园也处于投入阶段,资本的收紧对于这一行业来说并非是件坏事,可以让更多的生鲜电商企业在价格的拼比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从往年的低价补贴用户和冲订单量的狂热中冷静下来。无论是怎样的发展前景,生鲜电商都需要在市场教育、用户培养等方面,投入更多的发展新思维和新模式。
资本进退背后是实力的角逐
针对于生鲜电商所面临的网络困局,《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了中投顾问零售行业研究员杜岩宏。
杜岩宏对电商经历了开始的火热、资本的热捧,到如今批量地退出现象,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经过前期的爆发式发展后,生鲜电商将迎来新一轮的生存竞争战,生鲜电商领域的竞争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会进一步的扩大。在经历了补贴大战以后,生鲜电商产业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初期用户和流量的积累,接下来,在各大电商之间的竞争将可能围绕着产品的服务比拼而展开,包括生鲜产品的供应链、冷链物流、增值服务等领域。
在谈及"生鲜电该如何突破当前靠补贴来维系用户的困局"这一难题时,杜岩宏认为,生鲜电商目前绝大多数是靠补贴来维系用户需求的,这是因为国内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培育期,需要通过补贴来培育一些用户的消费习惯,而在另一方面也说明,生鲜电商的服务质量整体水平并不高,因无法与用户产生较高的粘性,所以才在价格方面来取悦于广大的网购者。当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当下的行业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二是因为生鲜电商的整体服务质量、增值业务水平还不是很高,这些对提升用户体验感和粘性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除用户补贴之外,产业链过长、冷链物流成本高、产品损耗大、竞争激烈等原因都是导致生鲜电商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要想改变这种高成本的局面,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产品运输的冷链物流问题,这方面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加大冷链物流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完成。
经过国内生鲜电商的多轮洗牌,目前,国内电商品牌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的对抗局面,一是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大电商平台生鲜频道;二是以本来生活网、顺丰优选等为代表的垂直生鲜电商平台;三是传统超市、实体生鲜店的O2O生鲜电商。综合各大电商生鲜产业,具有较大规模的流量和用户的往往是大型电商生鲜频道,而垂直生鲜电商相对于综合型的电商而言,资源显得更为集中,相对于线下O2O电商而言,其线上流量显得更占优势。O2O生鲜电商一般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将生鲜物流的配送难度相对降低,因而也独具自身的特点。杜岩宏认为,小生鲜电商要想发展,更应该抓住"鲜"、"专"、"奇"这三点来力求新变,即采用原产地直供保证产品新鲜度,专注垂直细分市场,专门经营属于自己发展的特色产品,这样才能打开更广的市场销路。
产业链发展是关键
"不论我们精挑细选什么产品,最终的消费者都是客户群体,如果不能够达到B2B、B2C生鲜的标准,我们怎么能卖出去生鲜商品呢?"许多生鲜电商都意识到了产品供应链、冷链物流、服务效果方面的劣势。由于生鲜商品不同于普通的产品,它们在产品保鲜度、营养健康和物流运输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如果将其长时间地搁置,不仅会造成原料的大幅度损失,而且还不能进行二次使用,这些都对生鲜电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B2C生鲜电商之所以难赚钱,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损耗问题。"91农业CEO赵华国对此进行分析,"谁都想从上游拿到好货,但产地农户可不这么想,他们要卖就卖统货,否则差的产品没法卖掉。"由此,电商人士也在新形势下的市场发现了商机——建立多层次的销售渠道,由电商卖家在上游进行统一收货,把精品的生鲜产品卖给合作的B2C电商,剩下的送进企业食堂等渠道,也不是未尝不可的做法。这种做法对于后者来说,生鲜度要求并不高,而生鲜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也凭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被安放到他们应有的位置。从这一方面上来说,生鲜类产品在运送时就已经进行了不同售卖平台的划分,既保证了不同人群对产品健康、安全口感的需求,也大大减少了生鲜品的运输损耗,农民与B2C电商进行洽谈合作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外,拓展销售渠道,自建平台,与第三方平台合作也是非常不错的营销方式,比如,依托微信公众号吸引粉丝,每天推出各种优惠活动,都很受大众消费者的好评和欢迎。然而,在实现这些所有美好愿景之时,我们都缺少不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掌握好商品供应链。各大生鲜电商在冷链运输、专业仓储和卫生包装等方面,依然是对外销售最基本的保障,生鲜电商要想走的更快、更轻盈,就必须提前平衡好线上线下订单,门店送货订货、库存量多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在后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而是在各地生鲜电商大都在探索发展之路前面,就要做好运输、一条龙服务的发展链条。
在不破坏水果的前提下,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如红外光谱技术批量测出每个水果的甜度,也是对于分拣水果的一个绝佳途径。不少生鲜电商反映,目前,这种技术的实施效果在用户群中的反响变得非常不错,不过由于该技术的研发过程较为复杂,因而仍处于摸索中前进的阶段,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量产,不过对于今后水果产业发展链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推崇的方向。
未来的市场将进一步考验电商产业的发展,更考验生鲜电商的综合实力。在商品网络化交易和便捷化运输的今天,生鲜电商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虽然目前全国生鲜电商的总形势面临困局,但在商品的标准化、仓储方式的技术化、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方面,生鲜电商平台依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些都将促使它们在未来市场中不断成长和向前迈进。
文章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