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变“短链”、“冻”变“鲜”…2025食材供应链有这几大趋势
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各项政策文件,构建起 "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产业生态多维优化" 的政策矩阵,同步推动生产端提质增效与消费端潜力释放,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开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创新消费场景,消费者信心指数回升,市场活力潜力进一步释放。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124671.1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为近一年来的最高值。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巩固。
一季度,我国食材食品类零售市场表现良好,其中粮油、食品类零售值同比增长12.2%。
食材作为民生用品,其消费具备刚需属性,使得在整体消费预期不足的大环境下,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速。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食材供应链分会测算,今年一季度我国食材消费规模为2.74万亿元,同比增长2.98%,其中,零售食材流通规模为1.76万亿元,餐饮供应链消费规模为0.46万亿元,食材市场规模大、韧性足。
2025年上半年,食材供应链行业企业融资事件增多,餐饮企业密集IPO,资本市场整体回暖。
具备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餐饮发展如火如荼,如潮汕菜、贵州菜、朝鲜族美食等;智能技术服务型公司受到资本市场青睐。
食材产业链供应链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各环节新增企业数量较2024年同期均有所增加。
零售、餐饮和生产加工企业数量增幅位列前三,侧面反映出这三个领域相对更加活跃。
随着消费者食材消费结构的变化,优质蛋白质食材的消费占比增加,也间接推动了肉禽水产等产业的发展。
从整体表现上来看,养殖端企业2025年一季度营收有较大改善,但国际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存,水产企业经营仍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食材加工业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规上企业一季度营收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以速冻米面制品为例,CR5 C端市场份额超过60%,B端市场具有较高的规模化优势,市场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品质的追求,低GI、无添加的产品逐渐成为主流,具有绿色属性、有机等标签的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需求驱动下,食材加工企业纷纷推出适应这一变化的新产品。
批发市场呈现“头部引领、区域分化”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呈现出 “头部引领、区域分化” 的特征,一线城市及主产区头部市场已基本实现企业化、现代化运营,而中小市场仍处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转型的过渡期。
头部农产品批发市场以集团化方式运营,规模化、集约化效应显著。如海吉星、北京新发地等批发市场通过参股、控股模式向上下游延伸,构建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推动市场从单一交易向仓储、加工、配送一体化转型,推动交易场所向供应链服务中心转型。
在渠道多元化背景下,线上渠道的发展表现尤为突出,生鲜电商、内容电商交易规模处于高速增长期,成为拉动食材流通规模增长的重要引擎。
我国餐饮行业市场较为分散,虽然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4年,餐饮连锁化率为23%,较2023年提升2个百分点,其中,饮品的连锁化率(49%)最高,而烧烤的连锁化率(22%)最低。
2025年1-4月,我国餐饮大盘收入为18194亿元,同比增长4.8%,较2024年同期增速下降4.5个百分点,增速收窄。餐饮业由2023年的高速增长期进入中速增长的调整期。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速达120%,即时零售成新零售主战场。
产地直采:“大单品源头产地/工厂直采+小品类地采”相结合“物流短链”与“物流+商流短链”共存。
产地直销:通过“货架电商”“直播电商”等形式将农特食材、产业带源头产品直接链接全国消费者。
在由推式供应链向拉式供应链转换的过程中,上下游企业间的产品共研共创成为必然。
不同业态不断延伸、跨界融合。
下沉市场社零增速高于头部市场,且市场话语权逐渐增强,蕴含巨大的市场空间。
贴近消费者的小型社区店逐渐成为餐饮和零售业态的主流。
随着消费者对新鲜、健康的需求增加,生鲜产品将成为零售业重要的引流品类。同时,“新鲜看得见”也将成为餐饮业的下一个主流方向。
数智化转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产地到销地的全链条数字化将成为食材供应链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我国食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正在开启品牌与供应链的双重出海新时代。通过精心策划的海外营销策略与深度的本地化运营,中国品牌正逐步在海外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