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自制预制菜”兴起背后,冻品人该反思什么?
“冻门”永存,打工人开始自制预制菜
对于忙碌的打工人来说,日常饮食“美味”、“便宜”、“营养”三个选项似乎永远无法兼得。
于是一种号称“冻门”的新兴饮食方式,开始逐渐在年轻人中间流行。
所谓“冻门”,大致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制预制菜。打工人需要先采购大量食材,一口气做出足够吃一周的大锅饭,随后按量分装冻入冰柜中。食用时只需在微波炉内加热5~7分钟,即可美美享用。
冻门的“迷人”之处在于卫生且方便,拯救了很多做饭时间不多、又不想顿顿在外面吃的打工人和学生。
来自上海的95后小滕最近就是“冻门”中的一员,他解释说公司周边的饭菜要么太贵,要么营养太单一,平时工作日时间紧,周末会找 2~3 小时的时间集中备菜,周中做到晚上回家 5 分钟吃上饭。
肉类切好、调味、冻起来,早上放冷藏解冻,晚上炒炒吃。像一些程序很繁琐的酱牛肉、红烧肉等,都可以一次性做一大份,再分成小份冻起来,实在是解决日常温饱的“良方”。
越来越多和小滕一样的年轻人开始用自制预制菜来满足一日三餐。打开小红书等社交软件,“家庭自制预制菜”的帖子达到了数万条,讨论度更是居高不下,从食材的选购,到营养的搭配,再到饭菜材质的选择,都有不少的网友贡献出自己的“生活智慧”。
预制菜的市场需求其实很大
有人最初听说“冻门”时,还对它抱有偏见,觉得“再好吃的饭菜在冰箱冻一周,也会变味串味,被冻干水分之后从新鲜饭菜变质成腊味饭。”
“谁不知道现做的饭菜味道更好,但是我的工作性质需要一天到晚盯着电脑,除了点外卖,根本没有时间解决一日三餐,比起商场里拆盲盒一样的预制菜,我还是自己做吧。”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很多年轻人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认认真真做一顿饭。
面对各种社交软件上面很多关于“自制预制菜”的讨论,虽然也折射出如今的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抵触情绪仍然存在。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恰恰说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巨大需求,大家需要这样便捷的饮食解决方案,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预制菜“便捷、解放时间”的特点,其实正中这部分人群的需求。仅仅从C端市场来看,预制菜就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对于现在流行的“冻门”,客观来讲,饭菜放在家用冰箱里“缓冻”的效果,与食品工厂里的“速冻”相比,是有着巨大差别的,对食物营养的保存也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从卫生安全的角度来看,家庭厨房的卫生标准也远远比不上工厂。
但讽刺的是,打工人宁愿加入“自制预制菜”大军,也不愿接受商场里琳琅满足的预制菜,背后原因是什么?值得广大预制菜生产企业们反思。
消费者为啥不愿意选择预制菜?
预制菜本不是新生事物,而且不管人们是爱是恨,生活中都很难避开预制菜。而消费者之所以宁愿在家“自制预制菜”,也不愿意选择商超里面的预制菜,原因可能也与这两方面脱不了干系。
1.对预制菜的不信任
近年来,预制菜以其便捷、快速的特点走入消费者视线。主打“都市忙碌生活新选择”,同时也迅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青睐,超市和外卖平台上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预制菜产品。
然而,随着行业迅速扩张,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暴露无遗。一些企业为压缩成本、追求高利润,开始在食材上“打主意”,不少预制菜企业因为食品安全问题也屡次“塌方”——滥用临期、过期食材“包装”出各色预制菜,食材不达标、配料表造假……
久而久之,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逐渐崩塌,行业口碑下滑,预制菜自己“杀死”了自己,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买回家后发现这些预制菜口感差、食材劣质,我现在看到预制菜就想绕道。”
“本以为是省时省力,结果还花了更多钱,真是踩坑了!”
……
面对如此种种遭遇,如今年轻人宁愿自己制作预制菜,也不愿意再去选择商超预制菜,似乎也变得可以理解了。
2.性价比太低
很多人选择自制预制菜,除了对于预制菜的质量和品质不信任之外,性价比也是考虑的主要方面。
预制菜以“节省时间”为卖点,但实际上其价格往往高于新鲜食材。
以超市常见的预制菜为例,其价格比同类新鲜食材还贵出不少,且质量和营养远不如新鲜食材,这让不少消费者感到“不划算”。
然而,根据网易数读统计:1688 批发采购网上的预制菜价格,超三分之一的预制菜批发单价不超过 10 元,约一半的料理包单价都在 20 元以内。
许多餐馆并不会提前告知消费者自己使用了预制菜。明明顾客花了一百多元外出吃饭,结果吃到的却是网上十元就能买到的料理包,“想用合理的价格吃到合理的食物,怎么就那么难。”
除此之外,很多外卖商家使用的预制菜也让很多消费者“很受伤”。一把剪刀一口锅,稍微处理一下就能享受一顿“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只是不知道下一口吃到的究竟是“美食”,还是“微生物”。
这样一来二去,“买预制菜的钱还不如买新鲜菜自己做”成了很多消费者的自然选择。
《熟女正青春》里面有句经典台词:不对用餐认真,就等于不对人生认真。自制预制菜的兴起,说白了是一场消费者与商超标准化预制菜的对抗,然而这场对抗似乎没有赢家:预制菜企业失去的是大众的信任,而打工人失去的是品尝新鲜优质美食的机会。
然而作为预制菜本身,理应成为消费者和企业之间连接的纽带,而如今的预制菜似乎被吐槽和被抵制已经成为常态。
其实归根到底,消费者想要的无非就是预制菜企业能够多一些真诚和尊重,用好的食材做好的食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明白。
如果企业能更多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预制菜现在面临的种种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下一篇:暂无